四川文理学院教育机器人团队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22年01月06日 文章点击数:21755 【打印】
一、科研团队负责人简介
李斌,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韩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留学人员联谊会(四川欧美同学会)日韩分会会员,达州市科技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现就职于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文理学院创客中心负责人,指导四川文理学院创客机器人协会、航模协会、电脑学会等社团工作。主要从事教育机器人、科技创新教育等相关工作研究。2021年获达州市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四川文理学院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四川文理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机器人教学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1项,《机器人教学系统》等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出版教育机器人相关著作3部,开发机器人教学试验箱1部。
二、团队骨干科研成员
陈光平 博士 教授 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
李斌 博士 副教授 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教师
熊伦 博士 副教授 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教师
王萃清 硕士 讲师 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教师
许顺杭 本科 四川文理学院创客机器人协会会长
高鸿 本科 四川文理学院创客机器人协会技术部部长
全杰 本科 四川文理学院航模(无人机)协会会长
大学生团队 四川文理学院创客中心大学生科研团队
三、研究方向及优势
本团队主要承担教育机器人研究工作,在教育机器人方面具有研究实力及优势。主要从事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技术、激光造物和科学实验等科创类项目研究。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教师团队和四川文理学院创客中心大学生科研团队,依托达州市科技志愿者协会、达州市城区部分中小学教师团队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教学,保证团队课题理论、师资团队以及成果应用实践支撑。团队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创客中心建设面积达300平方米,用于科研及教学。设有教育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及电脑学会,中心导师及学生人员近600人。现有机器人教学试验箱、仿生机器人、机器人教学用Arduino系列主控板、各种传感器、科学小实验等,满足科技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四川文理学院创客中心还拥有3D打印机、电子电路印刷机、激光切割机、智能工厂等大型设备提供创新加工。因此,相关的人员配置及优质的实验设备充足,能够支撑团队课题研究工作。
四、拥有的科研平台
平台名称和性质(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站点等) |
平台属性 |
设立时间 |
四川文理学院教育机器人团队 |
校级 |
2017.10 |
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
市厅级研究中心 |
2016.09 |
四川文理学院创客中心 |
校级 |
2021.10 |
五、负责人代表性科研项目
1. 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研究,主持,横向项目,5万元,2018.10-2019.03,结题;
2. 教育用六自由度机械臂结构设计研究, 主持, 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平台项目,1万元, 2017.12-2018.11,结题;
3. 中小学教育机器人课程与资源研究创新团队, 主持, 四川文理学院科研项目,3万元,2018.12-至今,在研;
4. 肋片内置型LED散热器的设计与研究,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项目,3万元,2017.09-2019.08,结题;
5. 智能教育机器人装备产业化,主要参与人,达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万元,2017.09-2019.11,结题;
6. 液滴扩散及驱动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四川文理学院科研平台项目,3万元,2019-2021.12,结题;
7. 粘弹性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动力学研究,主持,四川文理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20万元,2021.09-至今,在研;
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教育机器人科研团队立足达州,服务达州,紧扣达州“6+3”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电子科技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广东省科学院、达州市科协、达州市科技志愿者协会、达州市薪火创客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达州市通川区青少年宫、通川区七小、通川区一小等单位展开合作。
近几年,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包含专著出版、科研论文、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应用等。研发并生产了相关实验教学设备,例如:针对于不同年龄段(年级)的机器人教学实验箱。完成了相关的实验课程研发,近几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达州市科技创新奖二等奖1项,四川文理学院教学成果奖多项。
代表性成果如下:
1. 专著:仿生机器人 2019年6月 科学出版ISSBN:9787030604224
2. 专著:机器人探索 2019年6月 科学出版社 ISSBN:9787030604248
3. 专著:智能机器人 2019年6月 科学出版社 ISSBN:9787030604231
4. 论文: Promoting rebound of impinging viscoelastic droplets on heate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New Journal of Physics 2020(22),SCI二区
5. 论文:Impact dynamics of Newtonian and viscoelastic droplets on heated surfaces at low Weber number,Case Studies in Thermal Engineering 2021(26),SCI一区
6. 论文: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Droplet Transport on Solid Surfaces,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 2021(8),SCI二区
7. 论文:A high-pressure study of HfC and nano-crystalline TiC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2020(34),SCI
8. 论文:The high-pressure study of nanocrystalline CeO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SCI
9. 论文:基于升降副翼混控的格斗机器人研究,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 (29)
10. 发明专利:机器人教学测评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7114078217
11.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处理用组装式液滴扩散驱动装置,专利号:ZL202021439134.0
12. 实用新型专利:机械臂及排爆小车,专利号:ZL201822228010.7
13. 实用新型专利:夹持小车及运物系统,专利号:ZL201821638426.X
六.社会服务工作
团队长期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以及科技教育团队建设研究工作。团队负责人作为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长期带领教师及学生团队开展机器人教学、科技教育教学设备研究工作、从事开展社会服务、“送科技下乡”等乡村振兴活动。团队基于理论的研究成果前期在省内各类中小学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并有较好的成效。负责人及团队成员近几年在成果实践过程中完成了教育机器人、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近100余场,普及人数达5000余人。相关活动收到社会的注意,有幸被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出发吧!小创客》节目进行了专题采访,并于2020年2月在电视、公众平台上播出。节目播出后,《学习强国》平台、达州网、四川文理学院官网及官方推送平台等先后转载报道。
为了推动成果普及,激发中小学校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加强青少年儿童科学素质教育,团队与达州市通川区电化教育馆合作承办了《通川区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现场赛》。赛事涉及达州市中小学20余个,参赛人员300余人,该赛事由达州新闻报道。团队负责人作为组委会仲裁委员协办由达州市科协、达州市教育局和共青团达州市委主办的《达州市首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